
力箭一號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固體火箭。
作為中國最大的固體運載火箭,力箭一號吸引了眾多目光。力箭一號起飛重量135噸,起飛推力200噸,總長30米,芯級直徑2.65米,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1500公斤,在運載能力、入軌精度、設計可靠性、性價比等方面已經邁入世界固體運載火箭領域先進行列。
該火箭在2022年7月27日首次飛行任務取得成功,突破了6項重大關鍵技術和13項國內首次使用的技術,此次力箭一號遙二是該型號的第二次發射。
力箭一號火箭連續成功的背后有一群懷揣星辰大海夢想的航天青年。對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與火箭團隊的三位航天青年代表聊了聊力箭一號和“一箭26星”背后的故事。
馬玉海:力箭一號副總師(飛控方向)
戎旭政:力箭一號副總師(航電方向)
項澤斌:力箭一號主任設計師(總裝方向)
“一箭26星”如何實現?
澎湃新聞:這次力箭一號火箭“一箭26星”的成功發射引發大量的關注,“一箭26星”難在什么地方?
馬玉海:“一箭26星”在航天領域屬于“一箭多星”發射,就是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將多顆衛星送到預定的軌道。這次力箭一號火箭“一箭多星”發射的衛星不是來自同一廠商生產設計的,尺寸、重量和外形都不盡相同,有些“一箭多星”發射搭載的是同一種衛星,“一箭多星”發射難度相對低一些。由于來自不同廠商,需要我們做一些定制化的工作,在結構安裝布局、分離時序控制、力學環境適應性、電磁兼容性等方面做相關工作,確保分離的安全性。
這次26顆衛星是分四批進行分離的,在分離過程中,火箭姿態會進行調整,保證衛星分離后相互之間不會發生碰撞。同時,我們的設計也留有了余量,確保能夠適應一定偏差;形象地說,就像停車的時候不能擦著邊停,這樣門就打不開了,也做不了別的動作。
“一箭多星”的優勢就是一次發射能夠將多顆衛星送上太空,尤其是在微小衛星快速發展的當下,經濟性上更好,對于重量只有幾千克到幾十千克的小衛星,“拼單發射”可以節省成本。此外,“一箭多星”還可以大幅度提高研制效率、發射效率,滿足高密度發射的任務需求,具備標準化的“拼車”模式也將成為未來商業航天的主流。
澎湃新聞:你是第一個知道飛行結果的人,兩次參加任務,感受會有不同嗎?
馬玉海:從崗位上講,我主要負責火箭飛行控制系統的參數設計和算法驗證,對火箭發射后的飛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測,在火箭飛行過程中會實時回傳各種數據,通過數據我們就能知道飛行的狀態,可以說我們是最早知道飛行的結果的。由于我們地面做了大量的試驗和仿真,對火箭的表現是有把握的,對火箭第二次發射比較從容,發射成功后也沒有特別的激動,但首飛任務成功后比較激動,畢竟獲得“開門紅”,這對無論是對火箭還是對研制團隊都是一個很大的激勵。
澎湃新聞:作為中國最大的固體運載火箭,你認為這款火箭的優勢在什么地方?
馬玉海:力箭一號是一型四級固體運載火箭,也是我們國家運載能力最大,起飛推力最大,起飛重量最大的固體火箭?;鸺L30米,直徑2.65米,整流罩有2.65米和3.35兩種狀態,首飛和第二次發射用的是2.65米直徑的整流罩,3.35米整流罩可用于容納尺寸更大的衛星。力箭一號在運載能力、入軌精度、設計可靠性、性價比等方面已經邁入世界固體運載火箭領域先進行列。

固體火箭的優勢是結構簡單、準備時間短和適于長時間儲存等優勢。
力箭一號首飛載荷是0.8噸,這次提高到了1.1噸,后續,經過多次飛行的經驗積累,力箭一號的運載能力將逐步提高到最大。未來,我們還將嘗試更大整流罩的火箭發射并進行海上發射試驗,海上發射在安全性和經濟性上有自己的優勢。海上發射可以選擇飛行航線,讓火箭殘骸落在無人的海上;在經濟上,火箭可選擇發射的方向和緯度,針對不同載荷的軌道要求,選擇最合適的地點進行發射,有效節省燃料,降低成本。
相對于液體火箭,固體火箭的優勢是結構簡單、準備時間短和適于長時間儲存等優勢。像液體火箭發射前還要加注燃料,保障設施也更多,大一點的火箭還要建造專門的發射塔架,而固體火箭發射前不需要加注,使用便利性上高一些。當然,固體火箭和液體火箭各有優勢,不存在誰取代誰的問題。
澎湃新聞:作為力箭一號火箭團隊航天青年代表,參加中國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力箭一號的核心研制工作有哪些成長?
馬玉海:就我個人而言,通過力箭一號遙一和遙二火箭的研制,成長還是比較多,比較快的,以往工作分工很細,現在則要承擔更多的工作,從型號立項到每一個指標的確定,包括軟件的代碼、數據模型都是一手做起來的,參與感更多。
有了更多的信心
澎湃新聞:力箭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接連獲得成功,航電系統的創新多次被大家提及,那航電系統有哪些創新?遙二火箭的測試工作和遙一相比是不是更容易一些?
戎旭政:我們的創新一方面是系統整合,打破了傳統電氣系統控制、測量等的門類劃分,提高整箭協同性和一體化設計水平,另一方面是敢于將諸如大數據、云平臺、以太網等一些新興的、商用化的技術用于構建系統,拓展火箭使用通用技術的適應性,降低火箭設計成本。
應該說容易的事是輪不到我們的,對于我們的力箭一號來說,正是要經歷多次飛行考核、驗證能否提供可靠發射服務的階段,所以這段上升的路,注定是不容易的,在遙二火箭,我們航電系統對地面測發控軟件作了32項技術優化,同時面對遙二多星分離任務,做出了很多極限配置,這里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設計、修改、分析計算和各類試驗驗證,總之付出了很多努力。
澎湃新聞:作為團隊的航天青年代表,參加中國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力箭一號的核心研制工作中有哪些成長?
戎旭政:最大成長莫過于收獲信心,以前總是覺得美國的SpaceX公司很厲害,我們心里都不敢想能不能和SpaceX公司做一樣的事情,現在我們力箭一號從無到有,從遙一到遙二,信心更足了,上升空間已經不僅僅限于要做中國商業航天的第一,更要向SpaceX公司這樣的商業航天企業看齊,甚至將來要趕上和超越它。
澎湃新聞:中國商業航天如果想要實現進一步的良性發展還需要在哪些環節獲得支持?
戎旭政:力箭一號持續成功創造了中國商業航天的新篇章,當然商業航天歸根到底始終是國家航天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國際航天領域的競爭一定是有我們一席之地的,前提是吾輩當自強,不斷地創新引領,研發出運力更大、成本更低的運載器,這樣才能不斷拓展我們國家的航天事業。
我覺得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最重要的還是航天人的不懈努力,這是良性發展的內力所在;外部的話我還是希望社會各界把商業航天看作是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航天事業包括商業航天,需要的不僅僅是資金,更多的是耐性,對創新可能發生的失敗多予以包容,希望國家在鼓勵創新方面給予商業航天更多開放性的政策。

力箭一號首飛和第二次發射都采用“一箭多星”的方式。
具備年產30發的能力
澎湃新聞:這一次發射的力箭一號遙二運載火箭是南沙工廠首批總裝完成的火箭之一,南沙工廠有哪些特別之處?
項澤斌:力箭一號遙二火箭是位于廣州南沙中科宇航產業化基地生產首批火箭中發射的第一枚火箭,基地在2022年11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基地不僅有火箭的總裝與測試,而且箭上設備等零部件都將在這里生產?;乜傄巹澱嫉孛娣e約600畝,其中一期用地100畝,主要用于開展系列化固體、液體運載火箭的生產、試驗、總裝及測試工作。
澎湃新聞:這個規模的產業化基地每年能生產多少火箭?
項澤斌:這個產業化基地具備最大年產30發火箭的能力,因為我們采用了先進的生產組織模式。例如,運載火箭的總裝、測試、量產工作采用脈動式生產模式。脈動式生產模式下的各工位按照生產節拍獨立工作,通過產品在不同工位的脈動,降低生產資源保障與管理難度。相對于固定式的并行批產,可以顯著降低生產資源的投入;易于實現標準化作業,降低對技能人員的技術全面性要求;相似工序的集中作業,便于引入自動化、智能化的設施設備。
澎湃新聞:一支全新的團隊在完成火箭總裝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挑戰?
項澤斌:在北京或上海,生產制造火箭的成熟的技能人員相對較多,在廣州相關的技能人員數量很少,因此,我們在南沙產業化基地的技能人才都要自己培養,也就是人才隊伍建設,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于中科宇航產業化基地是一個新的產業基地,新火箭、新技術、新設備,再加上新團隊,一些團隊人員之前甚至完全沒有接觸過火箭,各種“新”集合在一塊,這對團隊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需要克服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力箭一號遙二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也意味著團隊克服了種種困難和挑戰,證明了團隊的能力。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力箭一號遙二是全國運輸距離最長的火箭,從廣州出發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公路運輸全程約3200公里,里程遠、跨度大,從南方潮濕氣候到西北干燥氣候,加上火箭又是我國最大的固體火箭,這都對火箭的運輸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我們在出發前對火箭運輸力學環境控制、裝車固定方式、防雨防潮措施等都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最終保證了火箭安全地抵達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width="175" height="115" alt="對話|和三位航天青年聊了聊力箭一號“一箭26星”背后故事" />